当前位置:主页 > 客运新闻 > 客运简报 >

客运站的嬗变(一)
日期:2017-09-06 08:46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 视力保护色:
       客运站应该是绝大多数客运人踏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,都从那段入职懵懂期慢慢过度,都是深一脚浅一脚尾随着客运站发展的步伐,都是不管何时何地,蓦然回首,都难以忘却最初工作的场所。
作为一名20世纪初刚接触客运视角的我而言,所有关于客运站的往昔,只能从老职工感慨的描述和泛黄的老相片中,才能模糊而真实的找到那时客运站的轮廓。
        1986年,有了客运公司,就有了一条龙的客运业务。车站的发车场泥泞不堪,象乡下的黄泥路,晴天扬尘雨天成浆,所谓的站房也是黑瓦白墙的平房,并且需要职工经常性的掀瓦修补。门前的树丫架成廊道,上面盖着油毡布,俨然是个候车室兼售票厅,却是难以置信的简陋。但就是这样的白手起家,这样的孜孜不倦,这样的不离不弃,客运业务竟与日俱增,客运公司也随之逐渐壮大。直到1997年,星光不夜城在西门汽车站高高耸立,预示着客运站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飞溅起朵朵改革的浪花。
        彼时去往溧阳各乡镇都有了独立的专线班车,停放在宽敞的水泥地面上,还开通了南京、上海的班车;建立了专门的调度室、售票厅、候车室,虽然面积不大,但相对过去的客运站,条件已不知优待了多少。每个溧阳人心中都知道这里的车站,都记住这个车站有个响亮的名字叫“县车队”。逢年过节,车站就象在进行一次大战役,从安全、车辆、人手都要精心细致的部署,如履薄冰,一丝不苟。
        2000年,客运站有了历史性的转折。由于站运分离,客运站经营、管理范围骤增。在热闹的西门老车站,以墙为隔,东边是农公站,西边是长途站。农公站还是当初的模样,无非是驾驶员已不是客运人,而长途站就象半路岔出来的道,有着各种适应。售票厅、候车室都比原来有了更专业的格局。
        这个时期的客运站,正在新旧交替中悄然孕育着一股激流力量,引领着客运站软件升华,硬件升级,在不断跨越中迎接新的发展与挑战。  
               
(责任编辑:杨阳)